基金经理的权力游戏
日期:2025-08-31 15:16:10 / 人气:7

这个夏天,资本市场热浪滚滚,而这股热浪的中心,是创新药。当海量资金涌入这片蓝海,一场静默的 “权力交接” 正在公募基金经理的舞台上悄然上演。
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老将们,或许还在坚守着过往的投资哲学,而⼀批年轻的面孔,却凭借对创新药的精准嗅觉和果敢布局,获得了令人咋舌的业绩。
5 月 23 日,汇添富明星基金经理郑磊管理了近 7 年、规模达 92 亿元的汇添富创新医药基金,正式交由任职年限刚过四年的张韡(wěi)单独管理。郑磊在这 7 年里经历了牛熊转换,曾经有过辉煌业绩,最近三年里下滑较多,最大回撤 67.31%,任职回报 54.65%。张韡至今(截至 2025.8.27,下同)管理该产品 140 天,乘着创新药的东风,任职收益 51%。接管这只基金后,她管理规模翻倍,达到 167.64 亿元,在新一代医药基金经理中管理规模最大,被视为医药基金经理 “新一姐”。她管理的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年内收益更是达到 151%,居全市场榜首。
而汇添富创新医药这只基金对于郑磊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这是他自 2018 年从中海基金跳槽到汇添富后管理的第一只基金,是他的代表作。
公募基金行业,业绩为王,净值起伏之间,一代新人换旧人。
在潮头弄潮的新生代基金经理,他们的成功是偶然的运气,还是具备可复制的投资逻辑?创新药这股凶猛的行情,是昙花⼀现的泡沫,还是预示着⼀个可持续的产业趋势?
创新药:堪比当年新能源级别的大机会
创新药的崛起,是国家意志、产业实力与资本热情的 “三位一体”。
国家层面对创新药的扶持力度,已经从 “鼓励” 升级为 “力挺”。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批准创新药数量达 43 个,同比增长 59%,接近 2024 年全年的总和。其中 93% 是由中国企业研发制造,涵盖肿瘤、代谢疾病、自身免疫等多个领域。
审批的 “加速度” 同样令人瞩目。国家药监局推行的 “30 日快速审批通道”,将创新药临床试验的审批时间从过去的数年,缩短到 1 年之内。
最能体现国家 “战略决心” 的,莫过于国务院发布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案》。这份方案,为创新药从研发、临床、审批到生产、销售、支付,提供了全方位的系统性保障,不再是零敲碎打的政策修补,而是旨在构建⼀个完整的创新药生态。
国家医保局在七月底召开的医保支持创新药械系列座谈会投资专场,首次邀请了公募基金经理参会。⼯银瑞信的赵蓓和富国基金的赵伟,作为公募界的代表,赫然在列。这背后传递的信号是:国家不仅支持创新药的研发,更要打通其融资 “大动脉”,让二级市场成为创新药发展的 “活水”。
中国创新药产业 “硬实力” 直观体现,是 “License-out”(对外授权)交易的爆发式增长。2025 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总额达 484.84 亿美元,超越 2024 年全年水平。其中,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的 PD-/VEGF 双抗授权协议总⾦额达 60.5 亿美元,恒瑞医药与 GSK 的合作潜在总⾦额更是达到 125 亿美元。交易领域也从过去单一的肿瘤,扩展到代谢、自免等多元化赛道。
部分国产创新药已经成功 “出海”,在欧美市场获批并销售。百济神州的抗癌药泽布替尼,2025 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突破 125 亿元,其中美国和欧洲市场贡献了主要增长。
中国创新药核心驱动力,是工程师红利。中国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生物制药工程师,而且研发成本相对低廉。中国药企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进行研发。对于跨国药企而言,与其耗费巨资、时间自行研发,不如通过授权引入中国药企的优质管线,更具性价比。
政策与产业的双重利好,最终在资本市场上演了⼀场 “狂飙”。本轮创新药行情自 2024 年中启动,恒生创新药指数已从低位上涨了 163%。2025 年,创新药板块涨势凶猛。恒生创新药指数年内(截至 8.27 日)收益达 99.23%,此前更达到过 112.15%,A 股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的收益为 32.73%。创新药公司多尚未盈利,只能选择在港股上市。这导致内地优质创新药标的相对稀缺,港股成为资金追逐的主战场。
面对如此迅猛的涨势,市场也弥漫着一丝 “恐⾼” 情绪。进入 8 月以来,恒生创新药指数⼀直在 3500 点上下横盘整理,这表明短期内市场存在⼀定的调整压力。短期行情的好坏,与药企管线对外授权的频率、规模、金额等因素强相关,具有不确定性。
长期来看,创新药板块的上涨逻辑依然清晰。
华安基金医药基金经理桑翔宇最近在一次调研中表示,创新药的崛起是可持续的产业趋势,其性质类似于前几年的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绝不会在短时间内结束。
桑翔宇是今年押宝创新药一举成名的公募新人之一,他管理的华安医药生物股票发起式 A 今年年内收益(截至 8.27)达到 103.92%。
创新药崛起,并非源于短期的库存周期或供需不平衡,而是产业竞争力的外显。正如 2019 年左右,新能源车开始被认可⼀样,中国创新药也正站在历史性的拐点上。因此,尽管短期波动难以避免,但中长期内,创新药板块的投资价值依然显著。
医药新人基金经理 “抢班夺权”
当创新药的浪潮席卷而来,最先被推上潮头的,是一批年轻的面孔。
截至 8 月底,公募基金的业绩榜单,几乎被创新药主题基金 “霸榜”。在收益率排名前一百的基金中,超过九成重仓创新药,其中更有约 7 只基金年内收益突破 100%。这些业绩斐然的基金经理,多是从业不到四年的 “新人”。
基金经理
任职起始日期
管理的医药基金(选收益最高的产品)
年内收益(截至 8.27 日)
汇添富张韡
2021.3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 (QDII) A
150.75%
长城基金梁福睿
2024.10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混合发起式 A
117.48%
永赢基金单林
2024.6
永赢医药创新智选混合发起 A
108.94%
中银基金郑宁
2022.7
中银港股通医药混合发起 A
114.35%
华安基金桑翔宇
2023.7
华安医药生物股票发起式 A
103.92%
诺安基金唐晨
2022.12
诺安精选价值混合 A
98.89%
中航基金王森
2023.9
中航优选领航混合发起 A
95.82%
华宝基金齐震
2023.2
华宝大健康混合 A
84.74%
富国基金王超
2025.1
富国医药创新股票 A
87.77%
富国基金孙笑悦
2020.4
富国医药成长 30 股票 A
78.15%
汇丰晋信李博康
2024.12
汇丰晋信医疗先锋混合 A
83.59%
南方基金叶震南
2023.10
南方港股医药行业混合发起 (QDII) A
91.1%
富国彭陈晨
2021.11
富国全球健康生活主题混合 (QDII) 美元
89.03%
华夏基金王泽实
2020.8
华夏创新医药龙头混合 A
68.83%
安信基金池陈森
2021.1
安信医药健康股票 A
71.67%
交银基金徐嘉辰
2023.10
交银医疗健康混合发起 A
61.1%
东吴基金毛可君
2021.7
东吴医疗服务股票 A
60.03%
华富基金廖庆阳
2021.11
华富健康文娱灵活配置混合 A
65.79%
宝盈基金姚艺
2021.3
宝盈医疗健康沪港深股票 A
65.37%
建信基金马牧青
2021.12
建信医疗健康行业股票 A
62.96%
中银证券李明蔚
2023.2
中银证券健康产业混合
58.4%
信达澳亚张明烨
2024.3
信澳匠心回报混合 A
81.17%
汇添富基金的张韡,是这批新生代的代表。作为康奈尔大学生物医学硕士的张韡科班出身,2021 年开始在汇添富管理产品,起初与郑磊联合管理产品,2022 年开始独立管理,2022 年和 2023 年业绩不错,2024 年开始全面重仓创新药,初期经历了业绩滑坡,不过创新药行情自 2024 年中启动,张韡管理的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混合年内涨幅达到 151%,不仅领先于重仓创新药的基金,在全市场上万只基金中也是居于首位。
与张韡同样意气风发的,还有长城基金的梁福睿。梁福睿拥有中山大学海洋生物学博士学位,曾是医药研究员。去年 10 ⽉,长城基金为他量身定制了发起式基金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梁福睿同样重仓港股创新药,今年以来(截至 8.27)收益达到 117.48%,位居全市场前列,锐度超过了同公司里业绩不错的中生代医药基金经理谭小兵。长城医药产业精选的规模也从成立初的 1000 万元迅速增长到今年第二季度的 11 亿元。
中银基金的郑宁,代表了另⼀类新生代的崛起路径。他拥有北大金融背景,并非医药科班出身,却在 2022 年 7 月开始管理医药产品后,成为较早重仓创新药的基金经理之⼀。今年,他在创新药领域收获颇丰,年内收益达到 114.35%。
这些在创新药浪潮中崭露头角的新生代,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年轻化:他们的任职年限普遍在 3-4 年左右,甚至更短,像梁福睿累计任职时间还不到 1 年,正处于职业⽣涯的上升期,更具冲劲和求胜欲。
专业化:多数毕业于医药相关专业,或有医药、医疗相关从业经历,如富国基金王超曾任职于恒瑞医药;中银证券李明蔚曾在上海瑞金医院担任住院医师。这使他们能够理解创新药的研发管线、技术壁垒和市场前景。
敢于重仓:他们普遍采取全面重仓创新药,并通过提高持股集中度(前⼗⼤重仓股占净值⽐重往往达到 70%-80%),来放大创新药牛股的收益。这种策略在市场趋势明确时,能够迅速积累超额收益。
这种 “all-in” 的动作,与新生代的职业发展阶段紧密相连。初出茅庐的他们,有着更强烈的 “证明自己” 的冲动。他们的投资框架尚在迭代和完善之中,投资风格也未完全形成。面对创新药这样 “百年⼀遇” 的机会,他们倾尽全力投入,以期通过出色业绩在市场中迅速站稳脚跟,让市场记住自己。
此外,新生代基⾦经理通常管理的产品数量较少,缺乏在不同产品上试验不同策略的空间,因此更倾向于 “押宝” 单一高景气赛道,追求极致的弹性。
许多中生代基金经理则表现出更为稳健或者保守的风格。
这些老钱经历过市场上的毒打,不太会对一个新机会孤注一掷,且自己从管理产品的数量、规模,以及在公司中的地位,都已经有一定的基本盘,也曾有过不错的业绩来证明自己,所以会对新出现的机会,采取更稳妥或者保守的处理方式。
他们往往管理着多只基金,在代表作的投资组合上会分散配置,例如同时重仓医疗器械、创新药、CXO、医疗服务等多个板块。这种策略在市场波动时能够有效分散风险,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在单一高景气赛道上错失部分超额收益,也就是俗称的 “吃不到大肉”。同时,会将一只产品重仓创新药,来博取超额收益。
这对于明星基金经理来说更有胜率,创新药行情好了,自己也有业绩拔尖的产品,即重仓创新药的那个基金。如果创新药行情不好,自己手里的其他基金受影响较小,表现相对会更好,两种情况下都能保全自己。
基金经理
管理的医药基金(选收益最高的产品)
年内收益
易方达杨桢霄
易方达全球医药行业混合
111.38%
嘉实郝淼
嘉实互融精选股票 A
94.7%
富国基金赵伟
富国医药创新股票 A
87.77%
鹏华基金金笑非
鹏华医药科技股票 A
90.15%
工银瑞信赵蓓
工银新经济人民币
87.26%
广发基金吴兴武
广发沪港深医药混合 A
79.73%
中欧基金葛兰
中欧医疗创新股票 A
61.8%
汇添富郑磊
汇添富医疗积极成长一年持有混合 A
58.93%
工银瑞信谭冬寒
工银健康产业混合 A
71.9%
长城基金谭小兵
长城大健康混合 A
78.04%
景顺长城乔海英
景顺长城医疗健康混合 A
61.22%
摩根士丹利王大鹏
大摩沪港深精选混合 A
61.93%
除了风险偏好的差异,产品限制也是导致新老基金经理业绩分化的重要原因。许多中生代基金经理的代表作是成立较久的产品,其投资范围不包括港股,错过了港股创新药的 “大 β” 行情。
在同一公司内部,这种新老业绩差异也尤为明显。除了汇添富和长城基金外,其他公司也多有这种现象,如在富国基金,医药基金经理赵伟的产品中业绩最好的产品是与新人王超合管的富国医药创新,年内收益达到 87%,其他产品在 70% 以下。
基金公司
新人医药基金经理
业绩最好的产品
年内收益(截⾄ 8 ⽉ 27 ⽇)
中生代医药基金经理
业绩最好的医药产品
收益(截⾄ 8 ⽉ 27 ⽇)
华安基金
桑翔宇
华安医药生物股票发起式 A
103.92%
刘潇
华安健康主题混合 A
72.89%
国泰基金
邱晓旭
国泰创新医疗混合发起 A
60.52%
徐志彪
国泰医药健康股票 A
21.64%
南方基金
叶震南
南方港股医药行业混合
91.1%
王峥娇
南方医药保健灵活配置混合 A
48.52%
交银基金
徐嘉辰
交银医疗健康混合
61.1%
楼慧源
交银医药创新股票 A
32.4%
信达澳亚
张明烨
信澳匠心回报混合 A
81.17%
杨珂
信澳健康中国混合 A
28.51%
这场创新药牛市在⼀定程度上 “挽救” 了不少业绩下滑的中生代基⾦经理的职业生涯。例如,郝淼在宝盈基⾦曾有过出色业绩,但在 2021 年下半年跳槽到嘉实后,恰逢医药板块进⼊下行周期,导致 2022-2024 年出现较大亏损。2022 年接管嘉实互融后,郝淼将全市场基⾦改造为创新药主题基金,并在 2023 年和 2024 年取得了优异业绩,今年收益接近翻倍,成为嘉实目前业绩最好的基金经理。
常在风口浪尖的葛兰,今年也迎来了业绩翻⾝,旗下重仓创新药的基金年内收益达到 61.8%。
作者:富邦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基金经理的权力游戏08-31
- AI 用得爽,就是 AI 手机了吗?08-31
- 竹子搭建的 “乌托邦” 里,中国...08-31
- 大连飞南京航班客舱起火,又是充...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