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化学博士赖才达:在30万亿细胞中造“纳米火箭”攻克癌症
日期:2025-08-14 21:49:03 / 人气:20

有“制药界的SpaceX”之称的剂泰科技,其创始人赖才达仅用8年就将这一颇具科幻意味的想法变为现实。在《中国企业家》采访后不到一周,公司宣布完成D轮4亿元融资,由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和大兴区产业投资基金联合领投。这背后是赖才达及其团队在癌症治疗领域的勇敢探索与创新。
缘起:瞄准药物递送痛点
2017年,刚从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的赖才达,目睹生物制药行业用AI颠覆传统药物设计,却敏锐地发现AI大多集中于分子设计环节,而制剂与药物递送环节却无人关注。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很多疾病细胞在体外有解决办法,但在体内却难以见效,药物进入体内后无法精准瞄准疾病细胞,99%的药物都打偏了,就像为击毙一个敌人却炸了整栋楼。而且传统制剂开发依赖专家经验法则,搜寻空间有限,这一领域的局限性成为赖才达创业的切入点。
创业:AI纳米递送的艰难探索
成立公司
2020年1月,赖才达成立剂泰科技,利用AI根据不同靶点快速设计“火箭”(纳米材料载体),实现药物的高效递送。从小分子制剂、口服制剂的优化,到新的胶束体、纳米制剂的产生,剂泰科技通过积累实验数据,创造了许多传统方法难以触及的新材料。到2025年,其“火箭”已具备实现肝、肺、肌肉和免疫细胞等关键组织和细胞的脂质纳米颗粒(LNP)精准靶向递送能力,但赖才达表示要实现纳米递送“指哪打哪”仍需10 - 20年。
创业方向选择
赖才达原本是“材料极客”,博士期间创业因市场规模小未获投资人青睐,后意识到从技术到产品和企业的转化难题。他看到生物医药创业潮,又受谷歌AlphaGo和AlphaFold的启发,意识到算法可解决数据诉求。他与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陈红敏讨论后,决定将AI纳米递送作为创业方向。他们没有从热门的小分子赛道切入,而是选择了制剂与药物递送这个无人区。因为该领域数据壁垒高,公开数据点少,搭建内部数据平台烧钱且耗时,但距离成药近,能将已知靶点的药物装进AI设计的纳米“火箭”精准投送,实现商业价值。同时,国内数据产生速度快、成本低,“AI + 中国速度”可降低试错成本,于是团队落地杭州。
发展:从平台公司到产品公司的转型
初期挫折与学习
剂泰科技最初定位为AI纳米递送公司,终极目标是做“药”。项目不到半年落地,但最初立项的8条产品管线很快失败。赖才达发现做材料和做药不同,医药管线立项需要行业沉淀,于是他从罗氏等大药企挖来医药老兵,尝试与大药企合作,了解药的痛点,从行业角度看问题。
解决人才与数据难题
在发展过程中,剂泰科技投入大量资金解决AI制药界突出的人才与数据问题。人才方面,团队成员多为交叉学科背景,通过磨合逐渐成熟。数据方面,从头搭建数据平台,耗费三四年积累纳米材料和生物之间交互作用的数据。
变现模式与未来规划
剂泰科技规划了两种变现模式,一是把AI设计的纳米递送材料专利授权给全球药企;二是自己做少数高价值管线的临床验证,成功后对外授权。这两种模式均可获得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和销售分成,实现产品多次复用。公司会迎来几个拐点,包括人体数据证明AI设计的载体有效、平台订单规模化、自研管线在重大适应症做出临床突破等。2022年后,平台进入正反馈阶段,公司发展迅速得益于中国医药“基建”的发展。未来3年,剂泰科技将重心放在人体数据闭环和商业模式闭环上;5 - 7年内,争取把递送精度从“器官级”提升到“细胞级”;7年之后,期待在大疾病领域取得临床突破,专注做爆款新药。
赖才达及其团队在癌症治疗领域的探索充满挑战,但他们凭借AI技术和创新精神,在制剂与药物递送这个无人区不断前行,有望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作者:富邦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基金经理的权力游戏08-31
- AI 用得爽,就是 AI 手机了吗?08-31
- 竹子搭建的 “乌托邦” 里,中国...08-31
- 大连飞南京航班客舱起火,又是充...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