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百万的创新药,如何让商保买单?
日期:2025-08-14 21:42:51 / 人气:10
"笔者近年持续关注并研究“高值创新药多层次保险支付路径”,尤其是CAR-T细胞疗法等天价创新药的可及性案例,深刻感知这类百万元级疗法对医保承载力的考验,以及商业健康险突破传统模式的迫切性。2025 年 7 月,两场会议的碰撞为我的思考进一步拓展了广度,这两场会分别是:
7 月 22 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政策宣讲会”:解码国家医疗保险第二支柱的顶层设计,明晰“商保创新药目录”“数据共享”等政策红利的制度逻辑;
7 月 26~27 日,艾社康承办的“第八届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创新论坛”:聆听保司、药企、医院的一线痛点,直面“数据壁垒”“产品割裂”等实践梗阻。
两场会议的“政策蓝图 - 实践温差”,构成理解创新药商保支付的关键坐标系。本文尝试融合二者,为创新药企业管理者梳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政策机遇下的行动路径,力求抛砖引玉,引发行业内的更多讨论与思考。
国家对商业健康险的定义、种类与发展顶层规划
1. 政策定位:医疗保险第二支柱的制度突破
国家通过《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2020 年)与医保发〔2025〕16 号《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商业健康险为“医疗保险第二支柱”,定位为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准福利计划,形成“基本医保(第一支柱)+ 商保第二支柱 + 慈善 / 互助(第三支柱)”的协同体系[1][2]。这个定位超越了笔者之前的想象,可见国家对商业健康险的发展的期望之深远。
2. 商业健康险的核心种类与规划
普惠型健康险(惠民保):地方政府指导,百元级保费覆盖医保外费用(如广州穗新保),未来纳入 统一规范,要求“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2];
企业团险与相互保险:以非盈利为核心(参考法国 MGEN 模式),工会互助、企业定制险享受税优支持,对接公立与私立医疗机构[3];
商保创新药目录:医保发〔2025〕16 号文明确“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优先纳入“创新度高、临床价值大、医保外需求迫切”的药品,且不计入医保自费率考核、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等[1]。
3. 商业健康险的规模目标与实施路径
覆盖人群:“十五五”(2026~2030 年)力争覆盖 5 亿人口,通过医保个人账户购买、税优激励等政策驱动参保率提升[3];
市场规模:2024 年商业健康险保费 9700 亿元,规划 2030 年突破 2 万亿元,其中创新药相关支付占比超 30%(约 6000 亿元)[4];
实施路径:搭建“数据对接平台”,统一对接医疗机构与药企,推动诊疗数据共享、一站式结算等协同机制[1]。
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机遇与实践痛点
1. 政策机遇:三大突破口
目录化支付:商保创新药目录为医保外创新药开辟“专属通道”,且豁免医保控费考核[1];
数据赋能:医保局向合规商保开放诊疗数据接口,支持核保理赔效率提升(如上海试点“医保 - 商保同步结算”)[5];
证据衔接:国家医保局近期提出“创新药全链条证据发展”,从研发阶段的卫生技术评估(HTA)到上市后真实世界研究(RWS),为商保准入提供科学依据[6]。
2. 实践痛点:四大现实梗阻
数据壁垒:药企顾虑研发数据泄露(如临床试验数据),不愿开放 RWS 数据;保司难获医院端诊疗数据(如并发症发生率),导致产品定价偏离。
产品割裂:保司对创新药临床价值判断滞后(如 CAR-T 设超高免赔额);药企对商保精算逻辑陌生(忽略发病率波动),盲目承诺低价导致赔付超支。
医院协作难:公立医院考核导向冲突,结算流程割裂:多数地区患者需先自费买药,再申请商保报销(周期1~3个月)。
患者触达低效:普惠型商保营销分散(依赖政府 / 药企推送),健康人群参保率不足 15%;逆向选择加剧:带病体占比超 70%,保司被迫收缩保障范围。
创新药企业的市场策略:明确责任,协同破局
1. 数据协同:协会牵头,企业参与
责任分工:行业协会牵头成立“创新药-商保数据联盟”,建立脱敏数据共享机制;
企业动作:开放真实世界研究(RWS)数据(如用药效果、患者分层特征),协助保司优化支付模型;
示例:某肿瘤药企参与联盟,通过“不同分期患者疗效数据”,帮助保司设计“按疗效阶梯赔付”产品,赔付率下降 30%。
2. 产品共创:企业+保司,双向赋能
责任分工:药企派出临床专家(解读疗效 / 副作用),保司投入精算师(测算风险 / 定价),组建跨职能小组;
企业动作:提供临床价值证据(如 HTA 报告、优势亚组数据),参与条款设计(如“疗效达标追加赔付”);
示例:某 ADC 药企联合保司,针对 HER2 阳性乳腺癌设计“3 个月无进展追加赔付”条款,患者吸引力提升 40%。
3. 医院攻坚:企业主导,保司配合
责任分工:药企推动“双轨支付协议”试点,保司提供结算支持(如预支付、直赔系统);
企业动作:与公立医院签订协议,明确“商保结算不纳入医保考核”,并提供院外服务(如派驻护士协助创新药输注);
示例:某药企联合保司,为试点医院提供“商保患者绿色通道”,承担 50% 护理成本,医院商保患者承接量提升 40%。
4. 患者运营:企业+保司+医院,立体触达
责任分工:药企运营患者社群/随访系统,保司联合医院开展“商保开放日”;
企业动作:推送“治疗 + 保障”定制方案(如肿瘤患者康复保障包),协助保司精准触达健康人群;
示例:某惠民保通过药企“患者教育会”触达 20 万潜在用户,健康人群参保率从 12% 提升至 35%。
全生命周期策略:分阶段锚定重点,适配商保发展节奏
结合 2025~2030 年商保规模从 9700 亿到 2 万亿元的增长节奏,创新药企业需在研发、上市、放量、专利期等阶段,精准衔接商保发展与医保准入:
1. 研发阶段(临床I~III期,2025~上市前):预埋商保支付基因
核心动作:在临床试验中,同步规划卫生经济研究,测算不同支付能力患者的可负担阈值,提前与保司沟通“风险共担条款”(如疗效未达标退费);
目标:为商保目录准入储备数据,缩短未来谈判周期。
2. 上市前(NDA阶段,上市前6~12个月):冲击商保目录首批申报
核心动作:
完善卫生技术评估(HTA)报告(量化成本-效果优势);
对接医保局“数据对接平台”,争取数据共享绿色通道(如海南乐城试点数据加速 RWS 落地);
目标:在临床获批之前即准备相关的临床及卫生经济评价报告,争取专家或医保局的药品综合评价指导。
3. 上市初期(0~3年,快速放量期):以商保为前哨,铺垫医保准入
核心动作:
通过商保目录覆盖目标患者,积累真实世界疗效数据(如真实世界无进展生存期);
将 RWS 数据纳入医保谈判材料,证明“实际使用中成本效益更优”,加速医保准入;
联合商保开发“产品 + 服务”专属产品(如原研药 + 免费基因检测 + 专家随访,嵌入高端医疗险);
目标:通过商保实现目标医院的快速准入与患者触达,同时为医保准入铺垫数据。
4. 医保准入后阶段(全面放量期):加速覆盖,拓展价值边界
核心动作:
医院端:以医联体、医共体为核心单位,构建“全病程照护 + 数据闭环 + 卫生经济学评估”的三维体系。联合医学会在体系内制定标准化全病程管理路径,适应症拓展与证据积累。
在此基础上,依托医联体/医共体的统一信息平台,同步开展 DRGs 视角下的真实世界卫生经济学数据采集。聚焦创新药纳入医保后在疾病分组付费中的实际表现,重点收集“治疗总成本”(如药品费用、住院费用、并发症处理费用)“医疗资源消耗”(如住院天数、再入院率、手术干预次数)“健康产出”(如症状缓解率、劳动力恢复时间)等 DRGs 核心指标。
通过“上级医院标准化诊疗 + 基层医院规范化数据记录”机制,确保数据跨层级可比——例如,核心医院记录创新药对疑难病例 DRG 分组权重的影响,基层医院跟踪长期用药对慢性病患者 DRG 费用的控制效果。
最终,通过整合分析这些数据,形成创新药在 DRGs 体系中的卫生经济学证据:一方面验证其“降低分组总费用”“提升治疗效率”的价值(如某肿瘤药使 DRG 组均住院费用下降 18%),为医保部门调整 DRG 付费标准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创新药在后续医保谈判中争取“按价值定价”奠定基础,实现“临床效果-卫生经济学-支付政策”的良性循环。
加快新适应症临床试验(尤其是未被医保目录覆盖的细分人群,如罕见亚型肿瘤),同步开展真实世界研究(RWS),收集“新适应症疗效 + 经济性”数据(如与现有治疗方案的成本对比),为医保目录适应症扩容提供依据(如某 PD-1 抑制剂在医保内获批肺癌适应症后,通过 RWS 证明其在肝癌领域的价值,推动目录扩容)。
与医保支付方的动态沟通:定期向医保局提交产品使用报告,包括“患者获益数据”(如生存期延长、住院率下降)“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如人均治疗成本低于预期)。
结论
商业健康险的“第二支柱”定位,为创新药支付打开了制度性窗口,但落地突破需企业从“政策跟随”转向“生态共建”:以数据为纽带,协同保司、协会、医院破解实践痛点;以全生命周期为脉络,精准锚定商保规模增长的时间节奏。唯有如此,才能在 2030 年商保万亿市场中,真正实现“患者可及、商业可持续”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 关于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医保发〔2025〕16 号)[Z]. 202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 [Z]. 2020.
[3]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民生与健康政策研究中心. 建设中国医疗保险第二支柱的重要意义 [R]. 2025.
[4] 中国银保监会. 2024 年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报告[R]. 2025.
[5] 上海医保局. 医保与商业健康险一站式结算试点方案 [Z]. 2024.
"
7 月 22 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政策宣讲会”:解码国家医疗保险第二支柱的顶层设计,明晰“商保创新药目录”“数据共享”等政策红利的制度逻辑;
7 月 26~27 日,艾社康承办的“第八届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创新论坛”:聆听保司、药企、医院的一线痛点,直面“数据壁垒”“产品割裂”等实践梗阻。

两场会议的“政策蓝图 - 实践温差”,构成理解创新药商保支付的关键坐标系。本文尝试融合二者,为创新药企业管理者梳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政策机遇下的行动路径,力求抛砖引玉,引发行业内的更多讨论与思考。
国家对商业健康险的定义、种类与发展顶层规划
1. 政策定位:医疗保险第二支柱的制度突破
国家通过《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2020 年)与医保发〔2025〕16 号《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商业健康险为“医疗保险第二支柱”,定位为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准福利计划,形成“基本医保(第一支柱)+ 商保第二支柱 + 慈善 / 互助(第三支柱)”的协同体系[1][2]。这个定位超越了笔者之前的想象,可见国家对商业健康险的发展的期望之深远。
2. 商业健康险的核心种类与规划
普惠型健康险(惠民保):地方政府指导,百元级保费覆盖医保外费用(如广州穗新保),未来纳入 统一规范,要求“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2];
企业团险与相互保险:以非盈利为核心(参考法国 MGEN 模式),工会互助、企业定制险享受税优支持,对接公立与私立医疗机构[3];
商保创新药目录:医保发〔2025〕16 号文明确“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优先纳入“创新度高、临床价值大、医保外需求迫切”的药品,且不计入医保自费率考核、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等[1]。
3. 商业健康险的规模目标与实施路径
覆盖人群:“十五五”(2026~2030 年)力争覆盖 5 亿人口,通过医保个人账户购买、税优激励等政策驱动参保率提升[3];
市场规模:2024 年商业健康险保费 9700 亿元,规划 2030 年突破 2 万亿元,其中创新药相关支付占比超 30%(约 6000 亿元)[4];
实施路径:搭建“数据对接平台”,统一对接医疗机构与药企,推动诊疗数据共享、一站式结算等协同机制[1]。
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机遇与实践痛点
1. 政策机遇:三大突破口
目录化支付:商保创新药目录为医保外创新药开辟“专属通道”,且豁免医保控费考核[1];
数据赋能:医保局向合规商保开放诊疗数据接口,支持核保理赔效率提升(如上海试点“医保 - 商保同步结算”)[5];
证据衔接:国家医保局近期提出“创新药全链条证据发展”,从研发阶段的卫生技术评估(HTA)到上市后真实世界研究(RWS),为商保准入提供科学依据[6]。
2. 实践痛点:四大现实梗阻
数据壁垒:药企顾虑研发数据泄露(如临床试验数据),不愿开放 RWS 数据;保司难获医院端诊疗数据(如并发症发生率),导致产品定价偏离。
产品割裂:保司对创新药临床价值判断滞后(如 CAR-T 设超高免赔额);药企对商保精算逻辑陌生(忽略发病率波动),盲目承诺低价导致赔付超支。
医院协作难:公立医院考核导向冲突,结算流程割裂:多数地区患者需先自费买药,再申请商保报销(周期1~3个月)。
患者触达低效:普惠型商保营销分散(依赖政府 / 药企推送),健康人群参保率不足 15%;逆向选择加剧:带病体占比超 70%,保司被迫收缩保障范围。
创新药企业的市场策略:明确责任,协同破局
1. 数据协同:协会牵头,企业参与
责任分工:行业协会牵头成立“创新药-商保数据联盟”,建立脱敏数据共享机制;
企业动作:开放真实世界研究(RWS)数据(如用药效果、患者分层特征),协助保司优化支付模型;
示例:某肿瘤药企参与联盟,通过“不同分期患者疗效数据”,帮助保司设计“按疗效阶梯赔付”产品,赔付率下降 30%。
2. 产品共创:企业+保司,双向赋能
责任分工:药企派出临床专家(解读疗效 / 副作用),保司投入精算师(测算风险 / 定价),组建跨职能小组;
企业动作:提供临床价值证据(如 HTA 报告、优势亚组数据),参与条款设计(如“疗效达标追加赔付”);
示例:某 ADC 药企联合保司,针对 HER2 阳性乳腺癌设计“3 个月无进展追加赔付”条款,患者吸引力提升 40%。
3. 医院攻坚:企业主导,保司配合
责任分工:药企推动“双轨支付协议”试点,保司提供结算支持(如预支付、直赔系统);
企业动作:与公立医院签订协议,明确“商保结算不纳入医保考核”,并提供院外服务(如派驻护士协助创新药输注);
示例:某药企联合保司,为试点医院提供“商保患者绿色通道”,承担 50% 护理成本,医院商保患者承接量提升 40%。
4. 患者运营:企业+保司+医院,立体触达
责任分工:药企运营患者社群/随访系统,保司联合医院开展“商保开放日”;
企业动作:推送“治疗 + 保障”定制方案(如肿瘤患者康复保障包),协助保司精准触达健康人群;
示例:某惠民保通过药企“患者教育会”触达 20 万潜在用户,健康人群参保率从 12% 提升至 35%。
全生命周期策略:分阶段锚定重点,适配商保发展节奏
结合 2025~2030 年商保规模从 9700 亿到 2 万亿元的增长节奏,创新药企业需在研发、上市、放量、专利期等阶段,精准衔接商保发展与医保准入:
1. 研发阶段(临床I~III期,2025~上市前):预埋商保支付基因
核心动作:在临床试验中,同步规划卫生经济研究,测算不同支付能力患者的可负担阈值,提前与保司沟通“风险共担条款”(如疗效未达标退费);
目标:为商保目录准入储备数据,缩短未来谈判周期。
2. 上市前(NDA阶段,上市前6~12个月):冲击商保目录首批申报
核心动作:
完善卫生技术评估(HTA)报告(量化成本-效果优势);
对接医保局“数据对接平台”,争取数据共享绿色通道(如海南乐城试点数据加速 RWS 落地);
目标:在临床获批之前即准备相关的临床及卫生经济评价报告,争取专家或医保局的药品综合评价指导。
3. 上市初期(0~3年,快速放量期):以商保为前哨,铺垫医保准入
核心动作:
通过商保目录覆盖目标患者,积累真实世界疗效数据(如真实世界无进展生存期);
将 RWS 数据纳入医保谈判材料,证明“实际使用中成本效益更优”,加速医保准入;
联合商保开发“产品 + 服务”专属产品(如原研药 + 免费基因检测 + 专家随访,嵌入高端医疗险);
目标:通过商保实现目标医院的快速准入与患者触达,同时为医保准入铺垫数据。
4. 医保准入后阶段(全面放量期):加速覆盖,拓展价值边界
核心动作:
医院端:以医联体、医共体为核心单位,构建“全病程照护 + 数据闭环 + 卫生经济学评估”的三维体系。联合医学会在体系内制定标准化全病程管理路径,适应症拓展与证据积累。
在此基础上,依托医联体/医共体的统一信息平台,同步开展 DRGs 视角下的真实世界卫生经济学数据采集。聚焦创新药纳入医保后在疾病分组付费中的实际表现,重点收集“治疗总成本”(如药品费用、住院费用、并发症处理费用)“医疗资源消耗”(如住院天数、再入院率、手术干预次数)“健康产出”(如症状缓解率、劳动力恢复时间)等 DRGs 核心指标。
通过“上级医院标准化诊疗 + 基层医院规范化数据记录”机制,确保数据跨层级可比——例如,核心医院记录创新药对疑难病例 DRG 分组权重的影响,基层医院跟踪长期用药对慢性病患者 DRG 费用的控制效果。
最终,通过整合分析这些数据,形成创新药在 DRGs 体系中的卫生经济学证据:一方面验证其“降低分组总费用”“提升治疗效率”的价值(如某肿瘤药使 DRG 组均住院费用下降 18%),为医保部门调整 DRG 付费标准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创新药在后续医保谈判中争取“按价值定价”奠定基础,实现“临床效果-卫生经济学-支付政策”的良性循环。
加快新适应症临床试验(尤其是未被医保目录覆盖的细分人群,如罕见亚型肿瘤),同步开展真实世界研究(RWS),收集“新适应症疗效 + 经济性”数据(如与现有治疗方案的成本对比),为医保目录适应症扩容提供依据(如某 PD-1 抑制剂在医保内获批肺癌适应症后,通过 RWS 证明其在肝癌领域的价值,推动目录扩容)。
与医保支付方的动态沟通:定期向医保局提交产品使用报告,包括“患者获益数据”(如生存期延长、住院率下降)“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如人均治疗成本低于预期)。
结论
商业健康险的“第二支柱”定位,为创新药支付打开了制度性窗口,但落地突破需企业从“政策跟随”转向“生态共建”:以数据为纽带,协同保司、协会、医院破解实践痛点;以全生命周期为脉络,精准锚定商保规模增长的时间节奏。唯有如此,才能在 2030 年商保万亿市场中,真正实现“患者可及、商业可持续”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 关于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医保发〔2025〕16 号)[Z]. 202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 [Z]. 2020.
[3]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民生与健康政策研究中心. 建设中国医疗保险第二支柱的重要意义 [R]. 2025.
[4] 中国银保监会. 2024 年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报告[R]. 2025.
[5] 上海医保局. 医保与商业健康险一站式结算试点方案 [Z]. 2024.
"
作者:富邦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基金经理的权力游戏08-31
- AI 用得爽,就是 AI 手机了吗?08-31
- 竹子搭建的 “乌托邦” 里,中国...08-31
- 大连飞南京航班客舱起火,又是充...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