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父母的憎恨:理解与承接背后的心理机制

日期:2025-07-14 16:18:26 / 人气:7

孩子对父母的憎恨:理解与承接背后的心理机制

在社交媒体上,一位帖主分享了自己看似拥有“神仙父母”却仍陷入心理困境的经历,引发了关于孩子对父母憎恨这一话题的讨论。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亲子关系中的责任问题。

孩子憎恨父母的常见表现与父母反应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对父母产生憎恨情绪。年纪小的孩子可能会通过哭闹来表达,年纪稍大的孩子则可能摔东西、拒绝沟通。面对孩子的这种憎恨,部分父母会感到失望和寒心,觉得自己的付出被辜负;而另一些父母则坚定地坚守规则,不被孩子的情绪所左右。

孩子憎恨父母的原因:心理投射与转化需求

孩子在成长中会产生许多无法理解的感受和情绪,需要一个“容器”来承接和转化,而父母往往承担了这个角色。孩子会把这些无法分辨的感受,尤其是坏感受,投射到外部关系或象征层面的“空间”中,以保持自身内部的平衡和稳定。父母承接住这些感受后,经过思考将其转化为可理解的感受和有条理的内容,再反馈给孩子。孩子吸收这些好的感受,有助于建立早期的自我感受和对世界的良好认知,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孩子从婴幼儿阶段起就会向父母“抛出”坏感受,其中必然包含憎恨,而父母承接和转化这些感受是孩子成长的基础。

承接“坏感受”是父母的职责所在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无法解读的原始感受和坏感受。如果婴幼儿的坏感受不被承接,他们会认为存在一个迫害性的外部客体并充满憎恨。实际上,这是孩子将内部无法处理的感受推出去的表现。父母在养育过程中需要承担容器功能,容纳孩子的坏感受,包括憎恨。这并非与现实直接相关,而是与孩子的心理发展机制有关。即便父母恰当养育、制定规则和界限,孩子也可能产生拒绝和憎恨的反应,但父母仍需坚守职责,将规则传达给孩子,为孩子的长远生活做准备。

憎恨情感的处理与心理功能的发展

憎恨和爱一样,是孩子在精神层面产生的自然情感。父母和咨询师都需要承接“坏感受”,包括憎恨的投掷。人的情绪和心理痛苦往往源于原始感受、创伤性感受以及现实经历引发的感受未能被加工。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帮助孩子处理这些感受并返还给孩子,能让孩子学会应对感受的功能;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也提供类似的关系环境,对来访者的未知感受进行思考、加工和转化,使来访者获得自我应对和安抚的能力。如果父母没有承担起承接孩子“坏感受”的责任,孩子的“坏感受”就会存留在自身,成为自我体验的一部分,导致情绪或身体问题,影响心理世界的稳定。

父母成为“坏父母”的必然性

文章开头的案例与常见的东亚家庭问题不同,但也忽视了父母的养育责任。养育关系本身责任义务不对等,父母不仅有提供物质条件的责任,更要为孩子的心理发展提供支持和引领。如果父母没有让孩子投掷“坏感受”,这些感受就会存留在孩子心中,影响其内心自我的形成和应对感知的功能,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孩子对父母的憎恨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机制。父母应认识到承接孩子“坏感受”的重要性,履行好自己的养育责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建立稳定的心理世界。

作者:富邦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富邦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