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 真的那么糟糕吗?

日期:2025-09-04 14:18:39 / 人气:5


最近流行一句话:“培养对悬而未决的耐受度”。
我们曾经以为生活是可以计划的:毕业意味着一份稳定的工作,恋爱意味着走向一段清晰的关系。但近几年,我们逐渐发现,这个世界好像不再遵守这样的剧本。
世界越来越 “不稳”:AI 大潮冲击职场,让无数年轻人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方向;亲密关系更加复杂,以 “situationship” 为代表的新型关系风靡全球;
于是人们越来越求稳:我们希望生活中的每一件件小事都能得到尽快确认。比如闪过一个念头,就希望尽快付诸行动。恋爱对象没有秒回微信,就特别焦虑是不是感情生变了。
因过度追求 “确定” 而产生的焦虑,几乎快席卷我们的生活。
不确定性一定会导致生活危机吗?心理学家 Tedeschi 与 Calhoun 曾指出,在不确定甚至危机的状态下,人们更容易跳脱既定的思维模式,激发出更多的潜能与创造力 [1];积极心理学家 Seligman 也提到,主动拥抱挑战与未知,才能真正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内心的满足 [2]。
不确定性是人生常态。接受了这个事实,主动拥抱不确定性,才是一种更好的活法。
面对未知,你可能会感觉到自己心跳加速,不安强烈,但也许我们可以应对它,甚至可以带着一点恐惧走进未知。
一、“不确定” 真的那么糟糕吗?
我们常常急于在生活中追求确定性,仿佛只有掌控一切,才会感到安全。
心理学将这种对于未知状态的耐受能力称为 “不确定性容忍度”(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IU)。
IU 水平较低的人往往把未知视为威胁,即使微小的不确定也会引起焦虑和抵抗;相反,那些 IU 较高的人则更倾向于把未知当作冒险,愿意探索并享受过程。
研究发现,IU 并非导致焦虑的根源,而是重要的放大器。不确定性耐受性差,是焦虑和抑郁中广泛存在的核心机制之一。
高 IU 的人,总是倾向于认为未来的未知事件充满危险且难以应对,因此容易情绪崩盘 [17]。他们经常反复确认 “我必须安排好一切”、“我无法接受计划被打乱”,这些思维模式不断强化焦虑的循环。
我们习惯于将这些未定的结果将未来设想为充满危险、难以应对,于是更容易情绪失控。但如果换个角度看,也许 “不确定” 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想想旅行的经历:即使路线没有完全规划好,临时的绕路、偶然的遇见,反而往往成了旅途中最难忘的惊喜。这种开放的心态,也可以延伸到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心理学家 Alquist 和 Baumeister 在最新研究中指出,不确定性并非只是负担,反而能激发人们主动探索多种可能性,帮助我们做出更有创造力的决策 [3]。他们的研究发现,当人们面对未知时,往往会更积极地寻求新方法、新机会,而非被动等待。
一项涵盖超过十万青少年的最新研究,更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那些能够更好容忍甚至拥抱不确定性的青少年,更可能拥有更高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相比之下,无法忍受不确定的青少年,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4]。
正如 Carleton 等人所强调的,未知和不确定其实是一种礼物。正是它们,迫使我们保持敏锐与好奇,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在多变的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和成长 [5]。
二、亲密关系里的 “不确定” 有助于维持吸引力
很多人谈恋爱时,总希望一切都指向爱的确定性。
心理学家 Eli Finkel 在《All-or-Nothing Marriage》一书中写道:亲密关系中适度的未知与不确定,是维持吸引力与成长的必要条件。
长期幸福的伴侣,往往会有意识地在关系中创造新鲜感 —— 尝试不同的约会方式、为彼此制造惊喜,或者给对方留出一定空间。
“模糊地带” 让关系保持张力,让人不断发现新的彼此。
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在《社会性动物》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实验故事:
一群大学生被邀请参加一场 “盲约”。在走进约会现场之前,有些人被告知:“你的约会对象对你印象很不错。” 而另外一些人听到的则是,“对方还没决定喜不喜欢你”。那些面对 “心意未明” 的人,反而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用心。
他们会斟酌每句话、留意自己的表情和仪态,也更愿意为这场关系付出更多努力。阿伦森发现,正是那种模棱两可、尚未落定的情感,让每个人都变成了更好版本的自己 —— 努力让爱成为可能,而不是等待答案降临 [9]。
现代的心理学研究也支持了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感受到伴侣某天的情绪波动、言语模糊时,他们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对关系的重视,例如计划一些特别的约会。这并不是刻意的炫耀,而是一种主动维护关系的方式 [10]。
三、你担心的未决,其实是 “机会窗口”
我们常把人生安排成一张时间表:何时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偏离剧本,便会感到人生失序。但事实是,不确定感并非迷失,而是新生的入口。
心理学家 Edna Foa 提出 “成长性焦虑” 的概念,她指出人类唯有主动跳出舒适区,直面焦虑和未知,才会真正激活创造力和适应力,就像悬崖边的攀岩者,唯有离开熟悉的岩壁,才能触碰新的高度 [6]。
Roy Baumeister 则进一步提出了 “自我流动性”(self-fluidity)理论,当我们所处的社会位置和身份开始动摇,甚至彻底改变时,个体才会重新审视自身的经验和信念,主动地整合出一种全新的自我价值感 [7]。
这种转变往往痛苦,却是成长的契机。
当确定性被意外彻底打乱,当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 “身份标签” 被撕掉,不妨问问自己:“我还能创作出什么可能?”
四、焦虑,来自 “稳赚不赔”
近期股票市场又热闹起来,朋友曾抱怨过她的理财焦虑:翻遍测评视频、追踪各种消息,却越研究越焦虑,夜不能寐。
心理学家 Barry Schwartz 在《选择的悖论》中曾指出,完美主义者在面对选择时往往更加焦虑。因为追求绝对正确的选择,他们无法接受可能存在的小遗憾,反而更容易不满、焦虑不安 [11]。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人们往往对 “可能的损失” 极度敏感,甚至宁愿牺牲真实的收益,也要避免感受到风险的不确定。
就像我那个理财焦虑的朋友一样,人们在面对消费、理财甚至择偶时,也总是希望每一次选择都能确保 “稳赚不赔”。
社会心理学家 Zedelius 和他的同事们提醒我们,那些过度渴望消除不确定感的人,反而更容易被误导,甚至把毫无根据的信息当作真理,仓促地做出并不理性的决策 [12]。
人类学家 Gillian Tett 在《愚昧之巅》(Fool's Gold)里曾描述过 2008 年金融危机前后,人们如何陷入集体的安全感幻觉。
他们坚信自己掌控了风险,热情地投入了那些看似稳赚不赔的金融产品,结果却被那场突如其来的危机狠狠打击。那些被风险彻底摧毁的人们,并不是因为风险太高,而恰恰是因为他们错误地相信,自己可以彻底摆脱不确定性 [13]。
当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做一个目标时,不妨试试 “分批决策”,将大目标转化成一系列可测可控的小目标,在不确定中适应着变化前进。
比如投资者别把全部的赌注押在一次选择上,可以将总资金的一小部分集中配置于核心标的,跟踪表现后再决定加仓还是止损。
五、如何与 “不确定” 相处?
在这个变动频繁的时代,我们难免会被不确定感裹挟着,反复在脑海中播放各种担忧的情景。
无论是工作上的焦虑,还是感情里的模糊,我们的身体总能准确地感知到这些念头带来的负担 —— 也许是颈肩的酸痛、持续的头疼,又或者是难以摆脱的失眠与疲惫 [14]。
因此,学会如何与这些不确定的感受和平共处,而非一味抵抗,成为了当代人至关重要的一课。
临床心理学博士 Dr.Inna Khazan 提出了一个名为 “FLARE” 的心理工具,它能帮助我们在感到焦虑和不确定时,以更温柔的方式接纳自我,重回内心的宁静 [15]:
Feel(感受)
在不确定感袭来时,不妨先放下手头的一切,试着静静地感受自己的身体。你可能会发现,肩膀格外紧绷,胃里隐隐作痛,或者太阳穴跳动不止。这时候,试着问问自己:“此刻的我,到底在担忧些什么呢?”
Label(标记)
将那些挥之不去的焦虑念头标记为 “不确定的想法”,或者 “暂时无用的念头”。这些简短非判断性的标签,能帮助我们安抚大脑中过度活跃的杏仁核,减缓紧张与不安。
Allow(允许)
允许不确定性的存在。告诉自己:“没关系,我可以感到焦虑和不确定,这本来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当我们允许自己感受到情绪的自然流动,反而能更快地度过它。
Respond(回应)
用简单却有力量的一句话:“我不知道。” 来回答那些盘旋在脑海中的假设 / 问题,尝试放慢自己的呼吸,一边呼吸一边温柔地提醒自己:“所有人都会经历这样的不确定时刻,我可以对自己好一点。”
Expand(扩展)
把注意力从混乱的内心转移到现实世界中具体、确定的东西上,比如此刻窗台上的植物,房间里温暖的光线,或是你手边的那杯茶。
然后,再慢慢地回到自己的内心,去觉察你的呼吸和心跳,去体会此刻真正的自己。这一步是让你把不确定性看作是你经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不确定性不可避免,而你的想法就是所能控制的最有力的东西。
写在最后
正如日本学者宇野常宽在《〇〇年代的想象力》中所言:“世界已经不会给予我们任何东西。正确的价值也好,生存的意义也罢,一切都必须由我们自己来筹备。”[16]
我们总在期待生活给一些确定的答案,却又在真正看到结局时,感到某种说不上来的失落。也许,我们要的从来不是确定感,而是能坦然与未知并肩前行的勇气。
参考文献:
[1] Tedeschi,R.G.,&Calhoun,L.G.(2004).Posttraumatic growth: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Psychological Inquiry,15 (1),1–18.
[2] Seligman,M.E.P.(2011).Flourish: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Free Press.
[3] Alquist,J.L.,&Baumeister,R.F.(2023).Dealing with uncertain situations.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19 (6),923–946.
[4] Ye,H.,Chen,C.,Chen,S.et al.(2025).Profiles of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mong 108,540 Adolescents:Associations with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Mental Health.Child Psychiatry Hum Dev56,715–727.
[5] Carleton,R.N.,Norton,M.A.P.J.,&Asmundson,G.J.G.(2007).Fearing the unknown:A short version of the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Scale.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1 (1),105–117.
[6] Foa,E.B.,&Kozak,M.J.(1986).Emotional processing of fear:Exposure to corrective informa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99 (1),20–35.
[7] Baumeister,R.F.(1998).The self.In D.T.Gilbert,S.T.Fiske,&G.Lindzey (Eds.),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4th ed.,pp.680–740).McGraw-Hill.
[8] Finkel,E.J.(2017).The all-or-nothing marriage:How the best marriages work.Dutton.
[9] Aronson,E.(2018).The social animal (13th ed.).Worth Publishers.
[10] Emery,L.F.,Muise,A.,Dix,E.L.,&Le,B.(2014).Can You Tell That I’m in a Relationship?Attachment and Relationship Visibility on Facebook.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40 (11),1466-1479.
[11] Schwartz,B.(2004).The paradox of choice:Why more is less.Harper Perennial.
[12] Zedelius,C.M.,Gross,M.E.,&Schooler,J.W.(2022).Inquisitive but not discerning:Deprivation curiosity is associated with excessive openness to inaccurate information.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98,Article 104227.
[13] Tett,G.(2009).Fool's gold:How the bold dream of a small tribe at J.P.Morgan was corrupted by Wall Street greed and unleashed a catastrophe.Free Press.
[14] Grupe,D.W.,&Nitschke,J.B.(2013).Uncertainty and anticipation in anxiety:An integrated neurob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14 (7),488–501.
[15] Khazan,I.Z.(2020).Five steps for managing uncertainty in the age of coronavirus.Psychology Today.
[16] 宇野常宽.(2022).《○○年代的想象力》,余梦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于 2008 年)
[17] Sahib,A.,Chen,J.,Cárdenas,D.,&Calear,A.L.(2023).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emotion regulation:A meta-analytic and systematic review.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101,102270.

作者:富邦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富邦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