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搭建的 “乌托邦” 里,中国人依然是最卷的

日期:2025-08-31 15:15:17 / 人气:7


当一座完全由竹子搭建的学校,能让欧美中产家庭甘愿卖房辞职、举家迁居巴厘岛时,它早已超越了 “学校” 的范畴,成为全球环保与教育理想的 “乌托邦”—— 这就是 Green School。2010 年由加拿大珠宝商约翰・哈迪创办,15 年来从质疑声中崛起,如今涵盖 K12 教育、生态农场、竹艺工场等多元业态,还曾获 “地球最绿色学校” 与建筑界 AGAKHAN AWARD。今年暑假,我带着 10 岁女儿参加其 Green Camp,本想体验 “反内卷” 的绿色生活,却意外发现:即便在这座远离尘嚣的竹制乌托邦里,中国人的 “卷” 依然刻在骨子里。
一、竹制乌托邦:用自然重构生活与教育
Green School 的震撼,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这里没有钢筋水泥,只有竹子搭建的穹顶、桥梁与教室,3 年成材的竹子不仅承载着环保理念,更以惊人的强度与韧性抵御地震、调节气候。这座 “竹王国” 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践行着 “人与自然共生” 的哲学。
(一)建筑即教育:竹子里的环保课
校园中心的 “学校之心” 是竹建筑的巅峰之作 —— 高达 15 米的穹顶由数百根竹子编织而成,阳光透过竹缝洒下斑驳光影,穿堂风取代空调成为天然降温系统。走进这里必须脱鞋,脚下的竹地板温润而有质感,墙面上刻着捐赠者、工匠的名字,还有当地情侣留下的爱心涂鸦,让建筑成为 “有温度的共同体”。
竹屋的功能远不止教室:螺旋楼梯连接的阁楼是瑜伽室,阶梯式竹架构成自然采光的音乐厅,甚至有专门为数字游民设计的共享办公区。最特别的是 “犯错教育”—— 若孩子在竹桌上涂鸦,不会被批评,而是要亲手用砂纸打磨、上蜡,这张桌子将成为他毕业时的礼物,让 “责任” 与 “珍惜” 融入实践。
(二)生活即实践:用最原始的方式拥抱自然
Green School 的环保不是口号,而是渗透在衣食住行的每一环:厕所里用草灰木屑掩盖粪便、去除异味;牛群代替割草机修剪草坪;小河里的涡轮机提供基础电力;晚上 9 点半统一熄灯,用 “物理断网” 强制告别熬夜与内卷。
孩子们的课堂也在户外:在水田里摔跤、在沙地上搭建竹屋、在红树林种植树苗;大人们则穿着人字拖,靠在竹桩上喝着本地咖啡聊天。这里没有 “精英穿搭”,只有舒适随性;没有 “鸡娃焦虑”,只有 “自然成长”—— 至少表面上是这样。
二、乌托邦的 “水土不服”:绿色生活背后的挑战
五天的 Green Camp,让我们真切体会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座竹制乌托邦的环保理念值得敬佩,但对习惯了现代便利的都市人而言,生活上的挑战远超预期。
(一)潮湿与虫患:竹屋的 “生态代价”
巴厘岛的雨季让竹屋成了 “天然蒸笼”。我们住的竹制 villa 缝隙密布,雨水渗进来导致墙面发霉,孩子带的书一夜之间变得潮湿发皱,甚至爬满小虫;衣服洗后永远晒不干,只能带着潮气穿;被褥摸起来黏糊糊的,每晚都要与蚊子、壁虎 “共眠”。
最考验人的是厕所:严格区分干湿马桶,如厕前必须先判断 “大小号”,再用铲子铲木屑掩盖异味。潮湿环境让味道格外浓烈,每次使用都像一场 “勇气挑战”。公用浴室的热水时有时无,水量小得像 “涓涓细流”,洗澡成了 “速战速决” 的任务。
(二)不隔音与规则:集体生活的 “隐形压力”
竹子的天然缝隙不仅漏雨,更不隔音。隔壁韩国家庭的说话声、孩子的哭闹声、甚至走路的脚步声都清晰可闻,我们不得不时刻压低声音,连咳嗽都要捂住嘴。营地的日程表排得密密麻麻:早上 6 点半晨练、7 点早餐、8 点开始手工、划船、种植等项目,直到晚上 9 点熄灯,比 “上班还规律”。
一位美国妈妈调侃:“本想逃离内卷,结果来了个‘绿色版 996’。” 但相比身体的疲惫,更让人不适的是 “便利的缺失”—— 没有外卖、没有快递、手机信号时断时续,习惯了 “一键解决” 的都市人,在这里不得不重新学习 “耐心” 与 “妥协”。
三、躲不开的 “中国卷”:乌托邦里的文化烙印
Green Camp 刻意控制各国家庭比例,每期中国家庭不超过 3 家,我们这一期除了我们,还有西安的一对母女和中国台湾的三口之家。即便在这样的 “国际化环境” 中,中国人的 “卷” 依然格格不入,却又无比真实。
(一)永远在线:放不下的工作与作业
营地明确规定 “禁止携带电子产品”,但中国家庭几乎都 “破戒” 了。我妻子中途被单位要求视频开会,只能躲在竹制办公区加班;我则需要用电脑处理工作邮件;10 岁的女儿每天要抽出 1 小时,对着手机完成海淀家校群布置的视频作业。
相比之下,外国家庭则彻底 “放飞”:韩国妈妈带着孩子整天在泥地里打滚,美国爸爸跟着老师学编竹篮,印尼家庭则热衷于厨艺比拼。当我们在竹屋里 “线上办公” 时,窗外传来的都是欢声笑语 —— 这种对比,让我既无奈又尴尬。
(二)隐形竞争:刻在骨子里的 “比较欲”
即便在 “反内卷” 的营地,中国家长的 “比较心” 也难以隐藏。西安妈妈会悄悄打听其他孩子的英语水平,台湾爸爸则主动向老师 “推销” 孩子的特长,甚至在手工制作皮筏艇时,我们都不自觉地想 “做得更快更好”。
最有意思的是厨艺比拼环节:中国家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 “西红柿蛋炒饭”,而外国家庭则随意制作当地小吃。当孩子们抢着吃炒饭时,我们这些中国家长相视一笑,那种 “莫名的自豪感”,或许就是 “卷” 的另一种表现。
四、乌托邦之外:绿色体验的真正价值
尽管五天的营地生活充满挑战,甚至暴露了中国人 “改不掉的卷”,但这段经历依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改变。它或许不是 “完美的乌托邦”,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生活的窗户。
(一)对孩子:在松弛中找回 “本真”
这是女儿第一次脱离电子产品这么久:每天户外时间超过 6 小时,在泥地里摔跤、在河里划船、亲手种植红树林树苗,晚上 9 点就沉沉睡去。结营仪式上,她主动用蹩脚的英语分享感受:“我喜欢和竹子做朋友,也喜欢没有手机的日子。”
这种 “松弛感” 是城市里找不到的 —— 没有补习班的压力,没有 “别人家孩子” 的比较,只有 “做自己” 的快乐。女儿带回的不仅是亲手打磨的竹制小摆件,还有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劳动的尊重。
(二)对家长:在折腾中反思 “生活本质”
对我和妻子而言,这段 “苦行僧式” 的体验让我们重新思考 “需求” 与 “欲望”:没有空调也能靠自然风降温,没有精致的饭菜也能吃饱,没有手机也能找到乐趣。当我们躺在竹屋里听着雨声、虫鸣时,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 “便利”,反而成了束缚生活的枷锁。
当然,我们并没有彻底 “皈依” 绿色生活 —— 回到北京后,还是会依赖空调、外卖和手机。但这段经历让我们学会了 “减法”: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增加户外时间,睡前放下手机多陪孩子聊天。这种 “适度改变”,或许比 “彻底回归自然” 更现实。
五、结语:没有完美的乌托邦,只有 “适合的生活”
Green School 用竹子搭建的 “乌托邦”,承载了人们对环保与教育的理想,但它并非 “万能解药”—— 潮湿的竹屋、不便的生活,都提醒我们 “理想必须扎根现实”。而中国人在其中表现出的 “卷”,也并非 “缺点”,而是文化基因与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真正的 “乌托邦” 或许并不存在,但每一次对 “理想生活” 的尝试,都有其价值。Green Camp 的意义,不在于让我们 “放弃现代文明”,而在于让我们在 “折腾” 中明白:生活的本质不是 “越多越好”,而是 “恰到好处”;内卷的解药不是 “彻底躺平”,而是 “找到平衡”。
离开巴厘岛时,女儿在竹制纪念册上写下:“我会想念竹子,但也想念北京的空调。” 这句话或许最真实 —— 我们不必苛责自己 “不够环保”,也不必为 “改不掉的卷” 焦虑,只要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就是最好的生活。

作者:富邦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富邦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