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韩令” 松动信号显现,但 “韩流” 黄金时代已难重现
日期:2025-08-05 12:33:19 / 人气:38

今年以来,韩国艺人来华活动的消息密集传出:SuperJunior 成员李东海、李赫宰在重庆举办见面会,金在中接连登陆上海、重庆舞台,Twice、Seventeen 等团体开展线下签售…… 这些动态让 “限韩令” 松动的猜测甚嚣尘上。然而,当我们拨开政策的迷雾,会发现即便限制进一步放宽,曾经席卷中国市场的 “韩流” 也难再回归巅峰 —— 九年时光里,中韩娱乐产业格局、受众心态与全球文化语境已发生深刻变革,那个韩星霸屏、韩综横扫的时代,注定成为历史。
松动:政策与市场的微妙互动
“限韩令” 从诞生起就带着 “心照不宣” 的底色。2016 年因萨德问题引发的文娱领域限制,从未有过官方明文,却让中韩合作一夜冰封:韩星镜头被剪、合拍剧搁浅、版权综艺改名。如今的松动同样遵循着 “不官宣” 的逻辑 —— 外交部表态 “对中韩文化交流持开放态度”,韩国艺人来华活动从 “小规模试探” 升级为见面会、签售会等常态化形式,甚至全韩籍团体演唱会的筹备消息也一度传出。
这种松动背后,是多重现实因素的驱动。对中国而言,线下娱乐消费需求在复苏后持续释放,韩国艺人的粉丝基础仍在,成为市场填补空白的选择之一;对韩国来说,其文娱产业近年面临增长瓶颈 ——2024 年四大娱乐公司营收同比缩水超 30%,BTS、Blackpink 等顶流团体活动暂停,中国这个曾经的 “黄金市场” 重新变得诱人。
但政策的松动并未带来预期中的 “韩流复辟”。金在中见面会虽开票即售罄,却仅限粉丝圈层狂欢;Twice 签售会热度有限,未能像当年《来自星星的你》那样破圈至全民讨论。数据更能说明问题:过去韩国组合专辑 “中输” 占比常超 50%,2023 年却急剧下滑,多个团体销量因此受挫 —— 曾经支撑韩流的 “中国购买力”,正在集体退潮。
中国文娱:从 “模仿” 到 “自立” 的九年蜕变
“限韩令” 的九年空白期,意外成为中国娱乐产业的 “保护期”。当韩流退潮,本土市场迅速完成了从 “引进依赖” 到 “自主造血” 的转型。
在偶像领域,《偶像练习生》《创造 101》虽脱胎于韩国《produce101》模式,却很快走出本土化路径。早期出道的李汶翰、周震南仍带着韩国练习生痕迹,而后期成团的艺人已完全依托国内培训体系,粉丝文化也从 “追韩星” 转向 “养内娱”。如今,内娱偶像虽争议不断,但已形成覆盖选秀、影视、综艺的完整产业链,不再需要韩流 “输血”。
剧集与综艺的变化更为显著。2016 年韩综占据中国荧屏半壁江山,《我是歌手》《奔跑吧》等版权节目支撑起卫视创收;而现在,《狂飙》《漫长的季节》等国产剧凭借本土叙事打动观众,《种地吧》《全员加速中》等原创综艺展现出独特创意。长视频平台不再依赖韩剧引流,爱奇艺、腾讯视频的会员增长更多依靠国产内容 ——《太阳的后裔》为爱奇艺带来 500 万会员的盛况,再难复制。
更深刻的变化在于受众心态。如今的年轻观众成长于国产文娱崛起的时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显著增强。《哪吒 2》全球票房破纪录、河南卫视 “中国节日” 系列出圈,证明优质国产内容完全能满足文化消费需求。当韩流从 “必需品” 变成 “可选项”,其影响力自然大打折扣。
韩流困境:全球化红利见顶与文化主体性迷失
韩国文娱产业在失去中国市场后,曾以 “全球化” 策略打开新局面。防弹少年团登顶 Billboard、《鱿鱼游戏》刷新 Netflix 纪录、BLACKPINK 巡演票房爆表,似乎证明其 “去中国化” 的成功。但这种全球化繁荣的背后,隐藏着难以化解的深层矛盾。
一方面,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导致产业脆弱性加剧。韩国音乐产业收入在 2016 年达到峰值后,于 2024 年首次出现十年下滑,顶流团体活动暂停直接引发连锁反应。为讨好欧美市场,KPOP 组合纷纷推出全英文单曲,却丢失了本土音乐特色;与 Netflix 合作虽带来短期收益,却让韩国影视公司沦为 “内容代工”,失去创作主导权。
另一方面,文化 “拼贴术” 遭遇认同危机。韩国文娱向来擅长融合外来元素,但当这种融合缺乏本土根基支撑,就容易陷入 “挪用争议”。从 IVE MV 误用中国结被指 “文化偷窃”,到节日、服饰归属权的持续争端,韩国文化产业在 “我是谁” 的追问中逐渐迷失。这种主体性的缺失,让其内容难以形成持久的文化穿透力 —— 相比之下,中国观众对《请回答 1988》的持续喜爱,恰恰源于其对韩国本土生活的真实呈现。
更关键的是,韩国文娱的 “流量逻辑” 正在失效。专辑销量靠签售会注水、YouTube 点击量依赖广告购买、音源排名靠深夜刷榜…… 这些曾经屡试不爽的操作,如今被粉丝识破并抵制。当 “数据泡沫” 破裂,韩流的真实影响力暴露无遗。
新格局:从 “单向输入” 到 “平行生长”
九年过去,中韩文娱关系已从 “韩流主导” 转向 “平行发展”。中国市场不再需要韩流来填补空白,韩国也难以再从中国获得爆发式增长,这种平衡或许才是更可持续的状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交流的终止。韩国在内容工业化、全球发行策略上的经验,仍值得中国文娱借鉴;而中国庞大的本土市场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韩国提供了反思 “全球化与本土化” 平衡的镜鉴。未来的中韩文化互动,更可能是专业层面的有限合作,而非当年的 “全面渗透”。
“限韩令” 的松动与否,早已不是决定韩流命运的关键。真正改变一切的,是中国观众那句 “我们会自愿限韩” 的清醒 —— 当本土文化足够强大,当受众学会自主选择,任何外来潮流都只能成为多元生态的一部分,而非不可替代的主流。韩流的黄金时代落幕,实则是中国文娱自信崛起的必然结果。
作者:富邦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逃不过“AI玩梗”的明星,把自己...09-04
- 安阳钢铁重大资产重组终止并转向...09-04
- “不确定” 真的那么糟糕吗?09-04
- 老年人的 “超级应用”,何时到来...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