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兰若寺》为何失利?拼盘叙事、剧本短板与市场误判的三大教训

日期:2025-07-19 10:16:07 / 人气:20



7月12日上映的《聊斋:兰若寺》没能延续追光动画此前的票房成功,首周仅收获约4100万票房,远低于《白蛇:浮生》的1.3亿和《长安三万里》的1.8亿,最终预测票房仅2.5-2.7亿,甚至无法达到追光“4亿保底”的基本盘。这部集合六个聊斋故事的动画电影,究竟败在“拼盘太杂”,还是“故事太差”?  

1. 拼盘叙事:质量参差,风格割裂,观众两头不讨好

《聊斋:兰若寺》采用“1+5”结构——主线是蒲松龄被妖怪胁迫主持“讲故事大赛”,穿插五个独立聊斋故事。这种拼盘式结构看似丰富,实则犯了电影叙事的大忌:木桶效应。  

• 《崂山道士》:毛毡动画风格独特,但故事老套(“不要浮躁虚荣”的说教),且“悍妻”设定在当下显得不合时宜。  

• 《莲花公主》:童趣水彩画风讨喜,但改编成幼童版本,削弱了原作的成人向魅力。  

• 《聂小倩》:民国+蒸汽朋克设定看似新颖,但故事内核仍是“宁采臣救聂小倩”的老套路,缺乏新意。  

• 《画皮》:冷峻宋画风格+女性主义改编最受好评,但恐怖猎奇场景让部分观众不适。  

• 《鲁公女》:人鬼恋设定浪漫,但人物性格和剧情近乎《白蛇:浮生》的复刻,缺乏惊喜。  

问题核心:六个故事质量不一,风格差异大(童趣、恐怖、古偶、说教),导致观众难以沉浸。低龄观众被恐怖吓退,成年观众嫌套路化,最终两头不讨好。  

2. 剧本短板:拼盘≠创新,整合能力不足

追光此前被诟病“讲不好一个完整故事”(如《猫与桃花源》),而《聊斋:兰若寺》的问题不仅是“故事差”,更是“拼盘整合失败”。  

• 主线薄弱:蒲松龄串场的故事毫无吸引力,无法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 单元故事各自为战:六个故事缺乏内在联系,仅靠“情”字勉强串联,导致节奏松散。  

• 改编策略失误:部分故事(如《聂小倩》)仅换皮不换骨,而《画皮》虽艺术性强,却因恐怖元素流失观众。  

对比成功案例:  
• 《中国奇谭》虽也是拼盘,但单集独立、受众分层明确,网络剧集的灵活性让它规避了院线电影的市场风险。  

• 《长安三万里》聚焦高适与李白的一生,情感主线清晰,观众易共情。  

3. 市场误判:从“白蛇系列”到“聊斋实验”的断层

追光此前凭借《白蛇:缘起》《长安三万里》建立了稳定的受众预期——强情感+文化共鸣。而《聊斋:兰若寺》突然转向高概念拼盘,导致:  
• 粉丝流失:老观众期待的是“白蛇式”爱情故事,而非实验性拼盘。  

• 泛动画观众不买账:普通观众更青睐叙事流畅的商业片,而非风格割裂的“艺术拼盘”。  

• 档期与竞争:虽避开了《抓娃娃》等大片,但观众对“聊斋”题材的期待值与影片实际表现落差过大。  

未来展望:回归长篇叙事能否救赎?

追光接下来的三部电影(《三国演义》《水浒传》《朝花夕拾》)均采用传统线性叙事,或许是更稳妥的选择。但要避免重蹈覆辙,需注意:  
1. 剧本优先:确保故事内核扎实,避免“技术炫技、情感空洞”。  
2. IP改编策略:在经典基础上创新,而非简单换皮(如《聂小倩》的教训)。  
3. 受众定位清晰:避免“既要又要”的全能路线,明确目标群体。  

结语:一次昂贵但必要的试错

《聊斋:兰若寺》的失利,本质上是追光动画从“单线叙事强者”向“多元形式探索者”转型中的阵痛。它的失败提醒行业:  
• 拼盘模式在院线电影中风险极高,需极强的整合能力。  

• 技术优势≠商业成功,观众最终只为好故事买单。  

• 市场定位需精准,避免“既要艺术性又要商业性”的模糊策略。  

若追光能将此次实验的技术积累(如多画风切换、材质创新)与更成熟的故事结合,未来仍有机会在国产动画赛道上开辟新路径。但至少,《聊斋:兰若寺》证明了一件事——动画电影的核心,永远是“讲好一个故事”。

作者:富邦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富邦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