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 “退出” 氮化镓业务:力积电与英飞凌的接棒之战
日期:2025-07-14 16:17:28 / 人气:22

当台积电宣布 2027 年终止氮化镓晶圆生产业务,全球化合物半导体行业迎来标志性转折点。这家曾占据全球 40% 氮化镓代工份额的巨头离场,既源于战略重心向 AI 芯片等高利润领域转移,也折射出氮化镓市场 “高增长与低回报” 的现实矛盾。在台积电离场后的 “真空期”,力积电凭借技术兼容性快速承接转单,英飞凌依托 IDM 模式深耕大尺寸晶圆,两者正从不同维度角逐 “后台积电时代” 的行业主导权,而这场接棒之战将重塑全球氮化镓产业的竞争格局。
台积电退场:战略取舍背后的现实考量
台积电的氮化镓征程曾书写行业传奇。从 2011 年启动研发到 2015 年实现硅基氮化镓量产,其构建的 650V、100V、40V 多电压平台,精准覆盖消费电子快充、服务器电源、通信基站等核心场景。与纳微半导体的合作更成为里程碑 —— 代工的 GanFast 功率 IC 推动快充领域实现能效革命,至 2023 年台积电已坐稳全球代工 “头把交椅”。但这场看似成功的布局,最终难敌战略优先级的重构。
业务利润的 “量级差距” 是核心动因。台积电氮化镓业务月产能仅 3000-4000 片 6 英寸晶圆,对整体营收贡献微乎其微;而 AI 芯片领域的先进封装业务正爆发生长,CoWoS 产能 2026 年将增至 95k,英伟达 GPU 揽下七成高端产能,先进封装营收占比预计从 8% 提升至 10% 以上。在 “AI 芯片毛利率超 50%,氮化镓代工利润不足 20%” 的对比下,剥离低回报业务成为必然选择。此外,市场竞争恶化加剧了离场决心:中国英诺赛科等厂商凭借 8 英寸自有产线发起价格战,镓原料出口管制又推高成本不确定性,让台积电对氮化镓的长期盈利前景失去耐心。
力积电的转单红利:技术兼容性构筑过渡桥梁
台积电的退场为竞争对手创造了历史性机遇,而力积电成为首个 “吃螃蟹” 的接棒者。纳微半导体与力积电的合作协议显示,双方将启用苗栗竹南科学园区的 8 英寸产线,依托 180nm CMOS 工艺实现硅基氮化镓量产。这种选择并非偶然 —— 力积电的工艺与台积电技术具有高度兼容性,可帮助纳微等客户以最低成本完成转产,仅需 12-24 个月即可实现 650V 等核心产品的产能迁移。
力积电的核心优势在于 “无缝衔接” 的技术路线。其 8 英寸产线采用与台积电同源的硅基氮化镓外延技术,在晶体质量、器件可靠性等关键指标上保持一致性,产品覆盖 100V~650V 电压等级,精准匹配 AI 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等新兴需求。更重要的是,8 英寸晶圆相较传统 6 英寸可提升单位面积产能 2.3 倍,配合力积电成熟的 CMOS 集成工艺,有望将芯片成本降低 15%-20%。这种 “技术兼容 + 成本优化” 的组合,让力积电在短期内快速吸纳台积电释放的订单,仅纳微一家就计划将大部分产能转移至力积电,预计 2026 年上半年实现 100V 系列量产。
但力积电的接棒之路并非毫无挑战。台积电在氮化镓领域积累的 JEDEC 认证、军用标准可靠性数据,需要力积电重新验证;而 8 英寸硅基氮化镓的外延均匀性控制难度更高,良率提升将是长期考验。此外,力积电能否平衡 “短期转单红利” 与 “长期技术投入”—— 避免重蹈台积电 “因利润不足而退场” 的覆辙,仍是未知数。
英飞凌的 IDM 深耕:大尺寸晶圆的长期主义
与力积电聚焦代工转单不同,英飞凌正以 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构建更深层次的竞争壁垒。这家半导体巨头近期宣布 300mm 氮化镓晶圆量产计划,成为全球首家在现有产线实现大尺寸晶圆商业化的企业,而这恰是应对台积电退场的关键布局。300mm 晶圆相较传统 200mm 可提升生产效率 2.3 倍,配合英飞凌自研的外延生长技术,既能降低单位芯片成本,又能通过全流程质控保障产品可靠性,这种 “技术 + 成本” 的双重优势,使其在工业、汽车等高门槛市场占据先机。
英飞凌的接棒逻辑源于对氮化镓市场的长期看好。尽管台积电因短期利润问题退场,但氮化镓在高效能源转换领域的不可替代性未变 ——AI 数据中心电源、新能源汽车逆变器、光伏逆变器等场景的需求正以年均 30% 的速度增长。英飞凌通过 IDM 模式将设计、制造、封装环节深度整合,可快速响应客户定制化需求,例如为电动汽车客户开发高可靠性的车规级氮化镓模块,这种灵活性是纯代工厂难以比拟的。此外,英飞凌拥有业界最广泛的知识产权组合,在器件结构、驱动电路等核心技术上的积累,使其无需依赖外部代工即可推进技术迭代。
不过,英飞凌的路径也面临挑战。300mm 氮化镓晶圆的设备投资巨大,单条产线成本超 10 亿美元,回收周期长达 5-8 年;而消费电子市场的价格竞争激烈,IDM 模式的固定成本较高,难以与中国 Fabless 厂商打价格战。这意味着英飞凌需在高端市场建立足够壁垒,才能支撑其长期投入。
产业洗牌:代工与 IDM 的双轨并行时代
台积电的退出本质上是氮化镓产业从 “技术突破期” 向 “规模竞争期” 转型的标志。在台积电离场前,行业形成 “代工为主、IDM 为辅” 的格局,台积电、X-Fab 等代工厂为 Fabless 企业提供灵活产能;而未来,产业将呈现 “代工与 IDM 双轨并行” 的态势:力积电等代工厂承接标准化、规模化订单,满足消费电子等中低端需求;英飞凌等 IDM 厂商深耕汽车、工业等高端市场,通过大尺寸晶圆和定制化方案建立优势。
这种分化将加速行业洗牌。对中国厂商而言,台积电退场创造了市场空白 —— 英诺赛科等 IDM 企业可凭借 8 英寸产线成本优势扩大消费电子份额,而中芯国际等代工厂若能突破良率瓶颈,有望承接部分转单。但镓原料出口管制的影响不容忽视,拥有稳定原料供应链的企业将获得额外竞争优势。对下游应用而言,力积电的转单保障了短期供应稳定性,英飞凌的 300mm 量产则推动行业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演进,最终惠及 AI 电源、新能源汽车等终端市场。
台积电的 “退出” 并非氮化镓产业的衰退信号,而是成熟化的必然阶段。力积电的快速接棒确保了技术传承与订单稳定,英飞凌的长期投入则推动产业向更高维度升级。这场接棒之战的最终受益者,将是那些既能把握短期转单机遇,又能布局长期技术迭代的企业 —— 它们将在 “后台积电时代” 定义氮化镓产业的新规则,而氮化镓作为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价值,终将在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中得到释放。
作者:富邦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阿凡达3:火与烬》首支预告:绮...07-25
- K 总描述旺仔小乔长相引热议:“...07-25
- 《南京照相馆》映前2天票房破800...07-25
- 大尺度电影推荐:三部穿透人性的...07-25